撫州市是我國江西省的地級市,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國務院確認的海峽西岸經濟區20個城市之一。是江西省第一個納入國家戰略區域性發展規劃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及原中央蘇區重要城市之一。自古就有“襟領江湖,控帶閩粵”之稱,作為江右古郡,孕育出了不少名人,包含王安石、湯顯祖、曾鞏等。
掌上撫州APP是一款專為撫州本地用戶設計的新聞資訊閱讀軟件。該軟件可以在線輕松的查看撫州當地的賣房、租房、二手物品、門店轉讓等信息,努力做到讓每一位用戶的生活都能更加輕松。
瀏覽APP提供的當地新聞內容,讓自己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
可以輸入關鍵詞內容,快速的搜索自己需要的服務板塊;
在線與其他的用戶進行聊天,為你打發無聊的生活;
添加自己感興趣的生活頻道,就能獲取更多的信息推送;
通過APP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動態,展現自己美好的生活;
快的定位當前的位置,就能夠發現附近的用戶;
1、大覺山旅游風景區:大覺山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分布廣,被專家譽為“天然氧吧,全國罕見的動植物基因庫”。境內山清水秀,山巒蒼郁峻拔、溪流清澈縈回,自然風貌原始,空氣清純,新鮮、氣候舒爽宜人,以全國罕見江西第一的綠色植被,引起國內外等專家關注,被譽為“生態王國,華廈翡翠”。大覺山風景區成功入選“新贛鄱十景”,可見其魅力所在。
2、夢湖:位于撫州市臨川區城西、鐘嶺街道辦事處境內,上接鳳崗河下通撫河,歷史上屬十年九澇、洪災泛濫的低洼地。每當春夏雨水之季,方圓幾千畝洼地受淹,危及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就連“東方的莎士比亞”湯顯祖對家鄉洼地也只能望水興嘆,寄夢而已。2007年4月,市委、市政府按照防洪排澇、資源利用、生態補給、城市景觀綜合效益的要求,對夢湖洼地徹底改造。對上游鳳崗河進行疏浚,將夢湖洼地建造成人工湖。
3、靈谷峰:位于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東南郊。距市區約30余里!海拔300余米。相傳東晉大詩人謝靈運主政臨川,辭官后曾于臨川靈谷峰建道觀以隱,故山路兩旁重建者如斗姥宮、駐云亭、棋盤石、古牛石諸景,皆為與謝氏有關之道家景觀,然臨川靈谷峰山峰新建者卻為供奉觀音之佛教廟宇,亦當代一大奇聞也。臨川靈谷峰的靈谷峰寺為“三教同源”寺廟。主殿分三大部分,即前殿設“道”,以維傳統;中間走廊置“儒”,以興儒字;后殿供“佛”,以弘佛法。
4、金竹飛瀑景區:金竹瀑布群,位于樂安縣金竹鄉畬族聚居地的嚇通村境內,距離縣城72公里。該山山勢雄峻,古木參天,山泉甘冽,綠意盎然,自然形成形態各式各樣的大小瀑布的總落差,高達400多米。其瀑布之多,總落差之大,在全國都屬罕見。其中,氣勢磅礴、飛珠濺玉、形態奇異、特色鮮明的瀑布計有狗腦瀑、點光潭、雙龍潭等。
1、宜黃禾杠舞:流傳于宜黃縣河東一帶。是山區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椏柴,利用禾杠和柴刀打著節拍進行歌舞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禾杠舞是由禾杠歌演變而來的。禾杠歌是以歌為主,禾杠的表演很簡單,將禾杠拿在手上或在肩上,用柴刀進行單一的敲打,僅起到山歌的擊拍作用。后來,人們漸漸不滿足這種簡單的藝術形式,有人對禾杠歌進行了改進,利用柴刀面碰擦禾杠發出的音色、音調來豐富禾杠歌的節奏韻律,使禾杠歌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同時禾杠的表演也有了很大的改進,表演者一邊敲擊禾杠,一邊唱歌,一邊舞蹈,同時還參加各種形式的對歌,就這樣,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禾杠歌最終演變成了禾杠舞。
2、宜黃戲:江西古老劇種之一,發源于贛東地區的宜黃縣。大約在明萬歷年間,發脈于甘肅南部的西秦腔,由北而南,帶來了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和以嗩吶伴奏的二凡兩種曲調。進入宜黃后,廢除了嗩吶和笛子,改由胡琴伴奏,構成了以二凡為主體的板腔體音樂,時稱“胡琴腔”。清乾隆李調元《雨村劇話》曰:“胡琴腔起于江右(即今江西),今世盛傳其音,專以胡琴為節奏……又名二簧(黃)腔”。
3、廣昌孟戲:是一種專唱孟姜女故事的戲曲,世稱“孟戲”。廣昌三村的孟戲劇本,淵源有自,不盡相同,赤溪兩夜本,六十四出,舍溪較赤溪多出《開山》《打錢》《賜福》三折,為六十七出,連演兩夜半;大路背三夜本,六十八達嶺出。據老人傳說:舍溪、赤溪的唱本、道具與神像,是從洪水中所得,長期來,由少兒戴著面具裝扮演出,當屬儺戲一類。大路背一路,移植于明《長城記》,其中《送寒衣》一場,與晚明刊本《摘錦奇音》《詞林一枝》《堯天樂》同出一源,所唱[山坡羊][下山虎][駐云飛]六首詞曲完全一樣,即系青陽腔一派。三種劇本的重點場次也有差別,舍溪、赤溪突出 “殺壞杞良、葬夫跳海”的情節,大路背則以宮殿賜帶、攜骨還鄉為結局。但三路的孟姜女都姓許,孟姜女傳為許姓,最早出現在明代萬歷之際,廣昌三種“孟戲”,便是晚明戲曲的遺存。
4、南豐跳儺:儺舞是“跳儺”的主要表現形式,原為祭神驅疫的儀式舞蹈,后發展為娛神娛人的儺舞。南豐儺舞流傳于江西省南豐縣180個村莊,傳播面廣,是民眾喜愛的民間舞形式。南豐儺舞歷史悠久,幾經演變,清初傅太輝《金砂宋氏儺神辨記》載:“漢代吳芮將軍……祖周公之制,傳儺以靖妖氛。”可見漢時南豐一帶已有跳儺。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到明清時期,南豐跳儺吸收了戲曲、木偶、燈彩、武術等多種表演技藝,變得更加世俗化、娛樂化。新中國成立后,傳統的跳儺在民間依舊傳承,延續著其草根文化的命脈。
1、增加部分功能,期待你的發現!
2、優化APP板塊,增加用戶體驗。
3、修復一些bug,體驗升級。